新闻中心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意义与内涵

2022年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一批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加快完善油气管网。”

那么分布式智能电网提出的意义与概念内涵是什么?这里我们做一些民间解读,供大家参考。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提出背景

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分布式智能电网”提出的位置,是放在“一批绿色低碳能源基地”之前的,这背后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绿色低碳能源基地,我们认为主要是2021年国家提出的“9+5”建设方案,即:9大清洁能源基地,包括松辽、冀北、黄河上游、黄河几字湾、新疆等;以及5大海上风电基地,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

那么为什么“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提法,要放到“绿色低碳能源基地”之前?

其实是集中式清洁发电项目所面临的根本矛盾所导致:即大电网的消纳能力和消纳水平,与全系统获得成本之间的矛盾。所谓“全系统获得成本”,即一度电从发端开始,安全、稳定、可靠、按需地输送到负荷末端,所需投入的全部成本之和。

过去我们过于关注风光发电的边际成本降低,已经低于火电的边际发电成本,而且基地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但是对买单的终端用户来说,关注的是全系统获得成本,即在负荷侧最末端获得一度电,所需付出的成本。约等于“边际发电成本+边际输配电成本+边际用户内部成本”。

消纳能力是电力系统的稳态容纳能力,比如电网输电能力、系统调节水平等;消纳水平是系统的动态容纳能力,比如并网技术性能、调度运行水平等。

由于风光资源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特点,一方面需要建设远距离输电线路(比如9大清洁能源基地);另一方面需要配置大量调频、调峰资源(储能、灵活性火电、气电、水电),使得边际的输配电成本大幅度抬高,导致在市场水平上体现出绿色电力的“全系统获得成本”较高,反过来制约了集中式清洁能源的发展。而且应该看到的是,对于已经是复杂巨系统的“含特高压的输电网络”来说,绿色发电容量的增长,与解决制约的应对成本,将呈现指数级的非线性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风光大基地的外部制约因素,已经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所以才以更靠前的位置,提出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的说法。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核心意义

而分布式能源则较好的适应了这种情况,即在“最靠近负荷的地方,就近实现消纳”。因为最靠近负荷的地方,消纳所受的制约最小(省去了边际输电价格,以及绝大多数的边际配电价格),而零售价格最高,因此回报率最高。

但是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分布式清洁能源,同样存在“间歇、波动、随机”的问题,而且还存在“高渗透率的分布式光伏、影响公共配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分布式这个层级上,形成更加自洽、更加智能、更加互动的“源网荷储充”的新型配电系统,我们把这种新型配电系统理解为“分布式智能电网”。

我们可以认为,要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架构中,集中式清洁能源和分散式清洁能源将各自发挥重要作用。

集中式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生产端,需要耦合到集中式、远距离、大型电力网络中,形成集中式电力大系统,这是一种新型电力系统,也受到输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边界制约,而且越集中、发电容量越大,这种制约就越强烈,抬高了全系统获得成本。

另一种新型电力系统——分散式智能电网,由于其“小、快、灵”的特点,避免了对大电网的制约,甚至会对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且过去的发展一直受到阻碍,但在未来的电力市场条件下,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因此更加值得关注,甚至于要比集中式清洁能源基地更为重要。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含义

我们认为,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分布式,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含义:

层次一,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的智能电网这个大量接入的电网,可以是智能微电网,也可以是主动式配电网,其核心特点是分布式电源,尤其是可再生的分布式能源占比很高,某些分布式智能电网甚至可以做到任何时段100%可再生分布式能源渗透(完全自治型微电网)。

层次二,在物理空间上大量分散的智能电网在一个较大的区域(比如城域)内,大量存在上述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这些智能电网之间存在水平协作(同一电压等级)和垂直协作(不同电压等级),形成更大范围的分布式智能电网。

层次三,在逻辑空间上汇集大量分散资源的智能电网这个分布式智能电网更接近高级版虚拟电厂(VPP 3.0)的概念,就是跨越不同管理边界、不同产权边界的各类配电网或者微电网,以“信息流+电流+控制流”三流合一的方式,将微电网或者各类可调度的分布式电力资源进行汇聚,实现逻辑上的“分布式智能电网”。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物理内涵

那么分布式智能电网和微电网有什么区别?从广义的角度,我们认为基本是一样的,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我们认为存在侧重点的一些细微差异。从配电网的电压等级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城市级的公共配电网(主要电压等级在35kV以上)、园区级的公共配电网(主要电压等级在10kV)、用户侧中压配电系统(主要电压等级在10kV)、用户侧低压配电系统(主要电压等级在0.4kV及以下)。

就过去的项目总结来看,多数的微电网项目是以园区公共配电网为主,配置源网荷储形成的,也有部分用户私有的微电网系统,主要是10kV及以上的系统居多。但是分散式智能电网系统,我们认为有两点可能和过去的狭义微电网有差异:

一、控制律的变迁

从项目形式和关注重点来看,过去的微电网更多的是从电力系统的角度,强调分布式电源接入以后,微电网能够实现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运行,并且以“离网”或者“并网”的方式运行。从概念上、系统架构和控制架构上,更像是一个大电网的缩小版。但是我们认为分散式智能电网,其侧重点,在基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经济性和互动性,也就是在电力价格信号和绿色电力消纳的多目标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协调好负荷资源、储能资源和分布式发电资源,实现“源网荷储”的最优互动,其视角从“调度控制”,过渡到“互动协同”,背后的系统控制律从“指令式”转换到“协同式”、“自律式”、“自治式”,更多的体现分散特性。

二、实现“配-用一体化”的新型配电系统

分散式智能电网,需要更多的纳入0.4kV以下的,大量分散式低压侧负荷资源(包括低压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资源),而且项目体量可能更为多样化,不再是以较大规模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为核心(MW级的光、储项目)。所以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另一个可能特点,就是打通“配-用”环节,将公共配电系统和用户配电系统融合起来,从电力系统的角度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只不过由于产权问题导致了人为的割裂。电网公司受制于管理边界,用户私有电力系统末端的负荷侧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开发,而分布式智能电网则需要突破这一点,形成“配-用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架构和技术架构。

分布式智能电网的逻辑内涵

如果说分布式智能电网的物理内涵,相较于微电网的区别还是比较牵强,那么其逻辑意义,我们认为与微电网相比就存在较大的差异了。分布式的分布,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在逻辑上的分布和聚合,产生出系统层面的更大价值。就像移动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移动中的互联网”,而是通过聚合海量分散的C端用户,产生UGC(User-generatedcontent),并形成Web2.0的商业价值。

如果说微电网是缩小了的电网,那么它本质上还是大电网的缩微版,那么分布式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新时代,参考Web2.0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我们不妨理解为用户生产能源UGE(User-generated Energy)。这个Energy,可以是分布式电力,也可以是柔性负荷,汇聚起来就是VPP的形态。因此,分布式智能电网的逻辑内涵,是把分散在电力网络各个地方的小微资源,以信息流的方式汇聚起来,形成逻辑资源池,以虚拟电厂的高阶形态,参与到大电网的运行中,并在电力市场中获得相应回报。

总结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概念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期待分布式智能电网在双碳和电力市场化的驱使下,发展得更好。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请多指正,谢谢!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

返回列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