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2021)——能源篇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能源系统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十四五”能源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全球领先,能源消费增长旺盛。能源行业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要成效。煤炭兜底保障加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大,煤油气产量齐升,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0亿千瓦,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新进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出新步伐,能源结构调整加速。能源改革创新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约3.5万亿千瓦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能源国际合作不断走深走实。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党和国家事业将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做好能源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等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源行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政策与大事

1.中国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4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中方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2.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3.中国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多国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认为,这是中国为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是中国为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4.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2021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6.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会议提出,能源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能源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情出发,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会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要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这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卓绝努力。要深入论证提出碳达峰分步骤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从实际出发,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确保北方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7.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0月,我国相继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意见》是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是管总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意见》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是“1+N”中的“1”。 《方案》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 《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除此之外,“N”还包括科技支撑、碳汇能力、统计核算、督察考核等支撑措施和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政策。这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4日发布,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其中明确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做好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节能审查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对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实行项目缓批限批、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预警,严格责任落实和评价考核。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深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打造能效“领跑者”。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石油消费“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严控煤电装机规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强化风险管控,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 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开发水能。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完善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进电网体制改革,明确以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增量配电网、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增电力装机发展机制。完善电力等能源品种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深化电价改革,理顺输配电价结构,全面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推进煤炭、油气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能源统一市场。

9.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重点任务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方案》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主要内容包括:

(1)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多措并举、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 

(2)大力发展新能源。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坚持陆海并重,推动风电协调快速发展,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和生物天然气。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3)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已纳入规划、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探索建立水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分别新增水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左右,西南地区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 

(4)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确定核电站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平稳建设节奏。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大核电标准化、自主化力度,加快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培育高端核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 

(5)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

 (6)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制定新一轮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促进抽水蓄能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10.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必须加快向电气化与新能源转型。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进一步指明了能源转型变革的战略方向,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设定了新的航标。

11.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12月24日,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全力以赴保障能源安全,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二要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三要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加强技术装备攻关,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四要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扎实推进管网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能源法治建设。五要提升能源监管效能,优化用电营商环境,加强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加强电力安全监管,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六要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统筹谋划好大国能源合作,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精心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七要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重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政治生态向上向好。

12.《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印发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能耗双控制度的总体安排、工作原则和任务举措。方案提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能耗双控制度更加健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到2030年,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能耗强度继续大幅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能源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有力支撑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目标实现。 在完善指标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方面,方案提出两项措施,一方面合理设置国家和地方能耗双控指标,另一方面,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在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方面,方案提出对国家重大项目实行能耗统筹、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鼓励地方超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推行用能指标市场化交易等措施。

13.全国能源保供稳价取得阶段性成效9月以来,能源输出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商品到岸价格飞速上涨,多个国家、地区面临多年以来罕见电力供应困难状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传导至供应链上下游,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企业面临临时限产和临时停产压力。9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对发电供热企业直保并全覆盖,确保发电供热用煤需要,守住民生用煤底线;发电供热企业和煤炭企业在2021年已签订中长期合同基础上,再签订一批中长期合同,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年度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9月17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各地能源主管部门和煤炭企业要把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盯紧抓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抓好煤炭增产保供,优先保障发电供热和民生用煤,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为切实保障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能源保供稳价措施落实落地、取得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建立电煤保供工作专班,将实行淡旺季差别化存煤制度的电厂纳入重点保障范围,确保牢牢守住电厂7天安全存煤底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对能源保供稳价实施干预措施,包括释放产能、增加产量、引导煤炭价格、落实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推动煤电机组应发尽发、加强能源运输保障、期货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等。 全力以赴加大能源保供的同时,国有企业还带头稳价降价不拉闸。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和伊泰集团作出稳价保供承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加强运行监测和负荷预测,坚决落实“限电不拉闸”,保障了各类电源“能并尽并、能用尽用”。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逐步显效,全国煤炭产量明显增加,煤炭现货价格快速下降,电厂存煤水平快速提升。

14.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举办10月18日至19日,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山东青岛举办。会议主题为“携手迈向更加绿色、包容的能源未来”。来自28个国家的能源部长和高级别代表、1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9个国际组织负责人线上或线下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共同举行了扩员仪式和合作网络成立仪式、通过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章程》、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和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通过一系列会议成果,集中展示了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切实增强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

15.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7月16日9时15分,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全年,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我国碳市场建设从地方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自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截至12月31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二、能源发展展望

1.“双碳”目标下能源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加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能源体系正加快向低碳化转型。2021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装机均超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跨出新步伐,全国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7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增电能替代电量大约1700亿千瓦时,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预计250万台左右。 国家能源局2022年工作部署中提到,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政策措施保障,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顶层设计出台及相关政策落地实施,以及新能源项目落地开工、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继续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的时候,都开宗明义,定下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做好能源保供工作,事关经济平稳运行和群众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今冬明春面临双拉尼娜极端天气、疫情多点散发、铁路运力紧张等多重风险,能源保供仍面临较大压力。但随着煤炭供给能力显著提升,煤炭供需形势或将进一步朝宽松方向发展,煤价有望回归理性。国家能源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工作时指出,要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

3.能耗双控将向碳排放双控转变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1+N”顶层设计文件发布,“双碳”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中和,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越来越高。2020年,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耗比例的84.3%,呈逐年下降趋势,新能源占比逐年上涨。新能源消费过程不产生碳排放,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显著提高企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意愿。 能耗“双控”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对企业用能加以限制,而碳排放“双控”是从温室气体减排角度提出的目标。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意味着控制目标的角度发生变化。碳排放“双控”将更加精准推动“双碳”工作和鼓励发展新能源,即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同步。碳排放“双控”将对地方经济考核及行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绿色转型将加速推进,后续相关配套细则值得关注。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返回列表 打印